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等“五个必须”,为安徽省人社部门系统谋划包括人力资源现代化在内的人社事业发展指明前进方向、提供根本遵循。
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在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列,更好发挥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这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擘画出新的蓝图。
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精密测量仪器……安徽省合肥市云飞路百余米长的路上,分布着几十家量子科技企业,成为远近闻名的“产业地标”。
江淮大地,一个个创业创新的“新地标”拔地而起,在新时代浪潮中熠熠生辉。
近年来,安徽省紧紧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这个“最大机遇、最大势能、最大红利”,加快打造“三地一区”,奋力建设“七个强省”,在高质量发展路上阔步前进。
国以才立,业以才兴,追求高质量发展,人力资源现代化建设是支撑,是关键。
“我们深入贯彻省委加快建设英才荟萃的人才强省的决策部署,紧扣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全局性谋划、整体性、系统性推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加快塑造现代化人力资源,不断提升人力资源质量和利用效率,贯通第一生产力、第一资源、第一动力,着力推动人才兴皖工程落地见效,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基础、有力保障,为各项事业改革创新激发活力、注入动力。”安徽省人社厅党组书记、厅长王炜说。
格局重塑锚定劳动参与率与生产率双提升
“以前找工作靠‘跑’,现在靠‘扫’,在家里刷刷手机,就能获得海量就业信息,还能按条件筛选,就跟点外卖一样方便。”近日,家住宣城市宣州区的刘亮亮在离家不到一公里的加油站找到一份工作。
刘亮亮口中的“扫”,即扫描宣城市“三公里”就业圈“社区诚聘”小程序。2023年,安徽省积极推进开展“三公里”就业圈建设,依托大数据实现三公里内用工需求和求职意向收集匹配。
“‘三公里’就业圈,大伙生活的幸福圈。”群众的话,简单、朴实,是最由衷的称赞。
截至10月底,安徽省共有18.3余万户企业在“三公里”就业圈服务平台发布招聘岗位600万个,对接服务求职者113.8万人次,20.28万人次通过“三公里”就业圈实现就业。
这是安徽省稳就业、促就业的一个缩影。
就业,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是社会稳定的“压舱石”,也是人力资源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2023年,安徽省省委、省政府落实“把稳就业提高到战略高度通盘考虑”要求,把促进就业作为“一把手工程”高位推动,重塑“大就业”格局,以就业工作统领人社工作,嵌入高质量发展布局。
实施稳就业提质扩量服务“家门口”就业三年行动,进一步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措施,落细援企稳岗政策,创新“稳岗贷”助企稳岗扩岗……政府对就业形势的精准研判和就业政策上的全面发力,让就业领域充满“融融暖意”。
深入实施“百万大学生兴皖行动”,开发政策性岗位20余万个、市场化岗位100余万个,精心谋划部署“招才引智高校行”活动,增加劳动力有效供给……把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确保就业大局稳定。
进一步健全企业用工调查统计制度,推深做实“三级三方服务千企”行动,动态确定重点用工服务“白名单”企业1125家,提供“一企一策”用工服务,解决重点企业用工25.3万人……瞄准供需对接推动就业,保障重点企业用工。
联合多部门出台发挥科技服务业作用积极推进创业安徽建设的若干政策,制定实施创业安徽建设工作机制,推进创业型城市建设;举办第二届创业安徽大赛,创新设立省内、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和海外5个赛区,共吸引4800多个项目参赛……打破部门思维拘囿,聚焦科创领域和主导产业发展,创业创新再获新突破。
推动形成用工保障、技能培训、人才引进的多部门协同联动机制,构建起系统集成的“大就业”工作格局,这是安徽省推进人力资源现代化建设的“一着棋”。
政策足则就业稳,就业稳则民生进,民生进则动能增。
1-10月份,安徽省城镇新增就业67.43万人,同比增长4.9%,省外净流入2023年应届高校毕业生23.47万人;前三季度,全省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272元,居于中部第1位;增速5.5%,居全国第7位、中部第1位、长三角第2位。
创新引领聚焦人力资源素质全方位提高
2023年,安徽省实施人力资源服务业锻长补短行动计划,围绕新能源汽车“首位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行业和领域开展人才需求调研分析预测,发布全省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需求目录。
人才引领项目,项目带动产业,产业推动发展,聚焦全省产业布局和发展方向的人才需求目录,将促使“产业链”与“人才链”精准对接,互促共融。
2023年,安徽省大力实施人才兴皖工程,出台4.0版人才新政,全省人才总量达1100万人。截至10月底,新招引博士后1100人,新增技能人才51.7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7.4万人。
一连串亮眼数字折射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眼光与魄力。
塑造现代化人力资源,素质能力提升是根本。
面对科技进步、“机器换人”自动化升级浪潮带来的新挑战,安徽省未雨绸缪、提前谋划,围绕十大新兴产业强链延链补链,制定发挥科技服务业作用、积极推进创业安徽建设若干政策,突出高层次人才对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作用。
“科技的发展催生了新职业、新的就业形态,我们要直面科技进步对劳动力市场带来的深刻变革,提前研判、统筹资源,全方位、多角度提升人力资源的素质和能力,以适应新的发展时代的需要。”安徽省人社厅党组书记、厅长王炜说。
安徽省既瞄准高精尖,又做实基本盘,围绕高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卡脖子”技术,重点培育产业“英才”,积极出台政策搭建创业平台,吸引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汇聚在江淮大地。
人才者,求之者愈出,置之则愈匮。
出台优化省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制度,推广马鞍山学院“工程师学院”办学模式,扩大技术技能人才“一试三证”试点,出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备案制度,新增国家级博士后科研站6家,面向海内外举办博士后青年人才“云聘会”……一系列举措,不断夯实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
2023年8月24日上午,阜阳市阳光明媚。安徽省推进技工教育现场会在阜阳技师学院的实训车间里举行,现场气氛热烈。安徽阜阳技师学院“校长围绕厂长转、专业围绕产业转、教学围绕生产转”和“学校像工厂、教室像车间、老师像师傅、学生像徒弟”的“三转四像”办学模式被大力推广。
这是安徽省大力推进技工强省建设的生动实践。
2023年,安徽省出台技工强省政策实施细则37条,建立省领导联系技师学院制度,确定省领导联系技工院校17所;强化校企合作,全省80所技工院校与960家企业围绕主导产业深化产教融合……一系列探索,充分发挥技能人才推动技术进步、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作用。
目前,安徽全省各级各类技工院校90所,在校学生达24万人,共建产业学院15家、职工继续教育基地34家,校企合作培养的在校生7.15万人。累计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98.8万人次,专项培训徽菜师傅3.69万人,新增徽菜师傅2.91万人。
系统改革形成人力资源结构优化聚合力
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诸多科技创新成果在安徽诞生。
安徽省积极探索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成果转化集聚地,让“创新之花”不断结出“产业之果”。
产业聚才,才兴产业。
加快塑造人力资源现代化,结构优化是核心。
“我们聚焦科技创新和十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直面人才结构性矛盾等现实问题,定期发布需求清单,靶向引进急需紧缺人才,着力优化劳动力素质结构,不断提升人力资源配置效率,用‘敢于啃硬骨头’的勇气不断改革创新,推动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安徽省人社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程光林说。
聚焦人才发展机制改革这一主线,安徽省先后制定出台了30多项人才政策配套文件,围绕人才管理、培养、评价、流动、引进、激励提出一系列突破性的改革举措,不断完善人才政策体系。
2023年,落实“单位出榜、中介揭榜、政府奖补”引才机制,建立“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层次人才全球服务合伙人”机制,为企业引进各类急需紧缺人才2880人。
这样的改革,瞄准关键处,昂然起势。
2023年,六安市印发《关于加快打造区域性人才发展和创新高地的行动方案》,出台60条含金量较高的“硬措施”,首次把高技能人才与高层次人才同等看待,将新八级工制度评定的首席技师、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纳入C类高层次人才,享受80万元购房补贴,给予5000元/月生活补贴,或免费入住人才公寓……
这样的创新,引领新航向,点赞不断。
建立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出台工程技术领域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贯通实施方案,促进两大类人才融合发展,在全国率先增设技术经纪、科学传播、快递工程、文房制作等职称专业,满足优势特色产业人才队伍建设需求,全面实施放管服改革,推动用人主体自主开展职称评审工作……一项项系统性改革,凝聚智慧。
出台企业职工直接认定、越级申报和破格评价政策,落实新“八级工”制度,扩大特级、首席技师评聘范围,开展高校毕业生技能评价试点,设立高技能人才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实行专技人才参加高技能人才评价理论科目免试,推进国(境)外职业技能比照认定,制定首批比照认定目录清单,评选首批30家自主评价走在前列的规范企业……一项项前瞻性创新,彰显勇气。
启动首批乡村振兴人才评价,1000人获评乡村振兴高级人才,新增集成电路、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等职称评审专业8个,授予科大讯飞等龙头、链主企业人才职称自主评审权……小切口推动大变革,方兴未艾。
安徽省以人才政策之“准”保人力资源效用之“稳”,以系统改革之“进”提人力资源结构优化之“质”,取得了显著成效,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生态培育瞄准人力资源成长全链条服务
从一名普通的专业技术人才,成长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安徽省农科院研究员、农村部长江中下游稻作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吴文革坦言,他的成长是安徽省支持人才发展“良好生态”的缩影。
从一名坚守在基层一线的技能人才,被聘为安徽工程大学产学教授,芜湖点金机电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师的王德伟直言,人才改革的“安徽力度”非常给力。
求贤若渴、惜才如金。2023年安徽省瞄准人力资源成长过程,以升级服务效能、营造良好生态,全力打造尊才、爱才、用才、育才的乐土。
2023年,安徽省继续实施“数据找人”计划,通过数据赋能,找到全民参保路上的“离线人、多面人、隐形人、新生人、掉队人”。这样的用心服务,让群众连声称赞。
从“指尖可办”零跑腿到“异地通办”无差别,从“就近能办”全覆盖到“静默便办”真无感,安徽省人社系统持续转作风、强服务、提效能,扎实推进人社数字化转型,为全省各类人才托起稳稳的幸福。
2023年,安徽省人社厅收到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反映“皖事通”无英文版不便利外籍人员问题,通过与多部门沟通协调,只用了半个月就实现在“皖事通”App“国际专区”成功上线社会保险查询英文版服务。
“民呼我应”,这是安徽省人社厅长效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有益尝试。通过“群众呼、提速应”快速响应机制,“一件事、一次办”便捷服务机制,“严督查、优激励”奖优罚劣机制,切实为群众提供暖心的服务平台。
健全根治欠薪工作协调联动十项机制,牵头印发《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实施方案》,配合有关部门分行业印发快递员、外卖员、网约车司机、网约货车司机等群体权益保障政策文件;及时出台灵活就业人员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基层快递员优先参加工伤保险等政策,形成支持和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权益的“1+N”的政策体系,系列举措注重建章立制和专项整治协同发力,保持全省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2023年,安徽省成功举办“2023世界制造业大会--人力资源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峰会”,统筹发挥政府和市场合力,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推动实施“沪苏浙皖结对合作帮扶城市人力资源协作联盟”机制,优化区域人力资源配置,提升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质效。
服务资源、政策资源、教育资源、市场资源充分“动”起来、“串”起来、“合”起来,持续为在安徽的各类人才“保驾护航”。
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
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正在江淮大地上快速孕育成型。
步履不停,雄心不息。安徽省将在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上下功夫,以人力资源现代化建设更好服务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成为吸引人才的“磁场”、培养人才的“摇篮”、人尽其才的“舞台”,彰显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安徽作为。